龙门古镇是杭州地区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镇,她是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典范,古镇除了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外,还有一代代被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因为原住民都生活在景区,因此,这是一个鲜活的古镇,也是有别于其他古镇的特色之一。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保护节前夕,我们一起走进古镇,看到祖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感受到了近年来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龙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整修保护
自市政府投入亿元巨资对龙门古镇进行保护以来,古镇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彻底的整修与保护。一批濒临倒塌的厅堂被加故修复,如耕读堂、旧厅;多年前被大火吞噬的百步厅按照历史照片在原址上复原;许多厅堂被保护性利用,既增加了厅堂的内涵、明确了厅堂的主题,也使各厅堂实实在在地被保护,如诚德堂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陈列了抗日烈士孙晓梅的遗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点,燕翼堂则开辟为和龙门很有渊源的文化界名人陈逸飞的图文展馆。
龙门古镇还从民间抢救不少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孙晓梅爷爷孙蓉弟亲笔撰书的一副清末木质楹联被旅游公司发现后,从民间购得。这是一副家训楹联,上面是工整的正楷:“家无长物半藏农器半藏书,祖有遗训莫纵樗蒲莫纵酒。”可惜的是如此珍贵的文物在几十年前被人用作桌板。现在该楹联已经陈列在孙晓梅纪念馆,它不仅对游客有教育意义,更让大家明白,孙晓梅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最后成为革命者,也是必然的。
龙门古镇还设立展览馆、或者劈出专门的厅堂来展示物质文化遗产。明哲堂是古代农器具的展馆,老东西博物馆是民间收藏爱好者展示明清古家具的地方,铜艺馆里摆放的是世界各地的铜艺术品。因为龙门为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安身之处,并且有较好的保护氛围,因此也把其他的文物吸引过来了。3月12日,鹿山街道居民韩东根把他祖辈留下来的农器具“砻”捐赠给了龙门。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挖掘传承
舞魁星、跳战马、舞龙灯等这些都是龙门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近年来,龙门古镇着力做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工作。现在,这些节目在旅游旺季给游客表演,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自娱自乐。有些节目进行了改良加工,既保持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加入现代人喜欢的东西,比如跳魁星,它原本只是民间在农户家里表演的节目,现在经重新演绎包装后,每天在古镇景区的戏台为游客表演,还增加了魁星送状元笔等和游客互动的内容,使这个古老的节目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和旅游开发适度的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去年农历十月十九,在龙门古镇旅游公司的资助下,孙氏后裔祭祖大典在中断多年后恢复进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孙氏后裔代表赶来参加,古老的服装、古典的仪式、古朴的氛围,让人置身于一个远古的时代。最近,龙门古镇景区正在号召员工开展“我听老伯讲故事”活动,进一步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有关龙门的传说、故事等,经过加工整理后将充实到导游的讲解词中。
市场经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有冲击也有推动,随着龙门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少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技能重新在民间出现,如在“吃”字上,挖掘传承了孙权家宴烹饪技艺;在“购”字上,恢复了草鞋的编织技艺;而打手工年糕则是兼有“吃”、“购”两个旅游要素的表演项目。
自然遗产得到善待
“山清水秀”是东汉严子陵对龙门的评价,山和水是龙门最宝贵的自然遗产。在一期工程中,水流的保护是重点,剡溪和龙门溪上游的工业污染项目被叫停,生活污染也得到整治。
近年来,龙门山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开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龙门古镇景区则坚持谨慎原则,除在龙门山必要路段添置了路标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的警示牌外,没有做其他改变龙门山原生态的动作。此外,龙门景区工作人员还和龙门论坛网友一起,到龙门山捡拾登山游客滞留的垃圾,还龙门山清洁面目。